中國汽車業在轉型升級中穩步前行
摘要:過去的十二五,得益于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大力推進,中國經濟在三期疊加的下行壓力影響下,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長。十三五雖面臨矛盾疊加、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,但我國仍處...
過去的“十二五”,得益于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大力推進,中國經濟在“三期疊加”的下行壓力影響下,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長。“十三五”雖面臨矛盾疊加、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,但我國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期。
作為國民經濟的一抹亮色,汽車產業在“十二五”的豐碩成果上,急需向縱深推進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,以拓展未來市場增長空間,消除汽車社會的負面影響,實現自主品牌的蛻變,踐行汽車強國夢。
■以結構性調整促創新轉型
2015年,我國汽車產銷超過2450萬輛,連續七年成為世界第一產銷大國。但簡單的規模擴張和銷量數字增長,早已不是汽車業發展的主要目標。推動產業升級、實現制造業服務化轉型,已成為行業共識和近幾屆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。
過去5年中,汽車業以新能源汽車技術、“互聯網+”、汽車后市場、國際化等為突破口,重構并升級產業價值鏈和業務鏈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;依托于轉型升級,汽車業自主正向開發漸入佳境,自主品牌競爭力提升明顯;若干“僵尸”汽車企業退出市場,加速了落后產能的淘汰;伴隨“一帶一路”戰略的實施,中國汽車企業全方位布局海外市場,加快在國外投資建廠。
而正待接力的“十三五”更不能停下轉型升級的腳步。新常態下,中國汽車工業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,質量、技術的競爭日趨激烈。但我國自主企業,特別是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依舊薄弱,且與日俱增的交通、環境等壓力,也要求汽車業持續深化結構調整,由追求規模向追求效益轉變;由增量擴展向存量調整轉變。
與此同時,政府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《中國制造2025》戰略為汽車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戰略指引,即著力于供給端,在加速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,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。這其中包括智能制造的落實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新技術的升級與發展、跨界融合衍生出的新業態、自主品牌的發展,及汽車出口由貿易型向本土化繼續深入的轉型等,都將是“十三五”汽車業轉型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,也將是今年兩會的熱點。
■汽車業改革攻堅謀新篇
中國汽車業要實現轉型升級、由大變強,還必須依靠改革來掃除體制機制障礙,激活市場發展潛力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初見成效,政府各部門針對一些非行政許可事項進行了清理,汽車生產準入逐步放開;汽車業法治化管理逐步推進,汽車三包、汽車召回、汽車維修信息公開等制度不斷完善,規范了汽車市場秩序;國企改革邁開大步,東風、廣汽、江淮等國有汽車企業均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實踐者。
不過政府管理職能分散、“多頭管理”的體制頑疾依然未得到根治,與此同時,汽車業正面臨的革命性變化加劇了體制改革的緊迫性。行業分化、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、互聯網企業的介入,均要求管理體制進行適應性甚至預期性的改革調整,以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。
為此,在“十三五”供給側改革背景下,政府需進一步簡政放權,落實負面清單制度,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,以充分迸發出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,這也依然是汽車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之一。如業內人士所呼吁的,汽車業需繼續優化汽車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制度,以法治化為導向完善法規和細則,打破地方保護,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環境。
■節能環保低碳成主旋律
我國進入汽車社會后,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汽車業更強調綠色發展。霧霾壓城下,汽車排放、交通擁堵和限牌、停車管理等問題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。
過去5年間,油耗、法規的加嚴倒逼汽車產業進行技術升級。傳統汽車領域,汽車輕量化等新技術、小排量汽車應低碳化需求而發展。需特別提及的是,在政府大力扶持下,汽車行業掀起新能源汽車發展浪潮。肩負著節能環保、自主創新的重任,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超出其本身的意義,技術、銷量、充電設施建設等均大步向前。同時,各省市還加快推進黃標車的淘汰工作,汽車企業也開始重視汽車產品的生態設計。
新時期,能源、環境、交通等約束將進一步收緊,汽車產業需進一步發展綠色制造,生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品,這是節能環保的大勢所趨,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。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政策、技術路線、充電樁建設、產業化及如何向市場主導轉變等細化問題,或將在今年兩會中獲知更多走向。
此外,基于交通擁堵的治理,關于汽車限行、停車管理甚或出租車改革等話題,也或將再次登上兩會的討論臺,而這同樣是影響未來汽車業發展或汽車業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。
言而總之,面對新常態下的機遇、挑戰,“十三五”期間,汽車業要依循供給側改革和《中國制造2025》戰略推進的要求,繼續延續“十二五”的輝煌,向汽車強國邁進。